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很多人总觉自己阳虚,天冷就手脚冰凉、没精气神。找医生开了大量干姜、附片等补阳药,却不见怕冷症状改善,反而出现口干口苦、咽喉干燥、失眠、心跳加快等副作用。
其实这些怕冷、没精神的情况,未必都是阳虚导致的,很多时候是精血亏虚与脾湿共同作用的原因。中医里讲 “脾主四肢”,脾的功能一旦减弱,湿气就容易在体内积聚,阻碍经络通畅。而精血是阳气生发的根本,一旦精血不足,阳气就像没有燃料的火焰,难以温煦全身;再加上脾湿困阻经络,阳气无法顺畅地输送到四肢末端,自然就会手脚冰凉、全身怕冷,这时候只一味补阳,就像往潮湿的木柴上点火,不仅烧不旺,还可能产生黑烟,也就是那些恼人的副作用。正如古医籍中所言 “精血充则阳气生,脾湿祛则经络通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,只有先把精血补足、把脾湿祛掉,阳气才能正常生发和运行,怕冷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。
针对精血亏虚、脾虚所致的四肢怕冷、没有精气神,我有一经典方可供选用。其处方组成为:党参 15 - 30 克、白术 15 - 30 克、茯苓 9 - 15 克、黄芪 15 - 30 克、鹿角片 6 - 9 克、龟甲 15 - 24 克、当归 9 - 15 克、炒神曲 9 - 15 克、砂仁 3 - 6 克。用药方法:每日一剂,将药材加入适量清水,浸泡一段时间后煎煮两次,把两次所得药液混合,分两次服用。功用:该方具有健脾益气、补精养血之功效,可改善因精血亏虚、脾虚引起的四肢怕冷、精神不振等症状。这个方子之所以能改善四肢怕冷、没精气神的问题,关键就在于它没有只盯着 “补阳”,而是从根源入手 —— 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砂仁、炒神曲专门健脾祛湿,解决了 “脾湿阻碍阳气运行” 的问题,让经络通畅,阳气能顺利到达四肢;黄芪补气,为精血的生成和运行提供动力;鹿角片、龟甲、当归则直接补充精血,让阳气有了生成的 “原料”,精血足了、脾湿祛了,阳气自然能正常温煦全身,手脚也就暖了,精神头也会跟着足起来。
不过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不同,方子也需要灵活加减调整:有腰痛的人,可以加杜仲 15-30 克、续断 9-24 克、桑寄生 15-30 克,这几味药能补肝肾、强筋骨,缓解腰部不适;如果四肢厥冷严重,手脚摸起来冰得刺骨,可以加制炮附片 6-9 克、鲜姜 15-20 克、桂枝 15-20 克,增强温阳散寒的效果;大便解不出来、有便秘困扰的,可加火麻仁 15-30 克、郁李仁 9-15 克,润肠通便;睡眠不好、经常失眠多梦的,能加酸枣仁 15-30 克、远志 9-15 克,养心安神助眠;食欲不振、吃饭没胃口的,可加麦芽 15-20 克、鸡内金 9-15 克,消食化积、增进食欲;口干舌燥明显的,能加麦冬 15-20 克、玉竹 9-15 克,滋阴润燥;心慌心悸的,可加柏子仁 15-20 克、丹参 9-15 克,养心活血;身体乏力、气短明显的,能加太子参 15-30 克、山药 15-20 克,补气健脾;皮肤干燥、缺乏濡养的,可加熟地黄 15-24 克、白芍 9-15 克,滋阴补血、濡养肌肤;小便不利、有水肿的,能加泽泻 9-15 克、猪苓 9-15 克,利水渗湿消肿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中医讲究 “千人千方”,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,用药和加减也会有差异,上面提到的方子和加减思路仅为科普相关知识,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,更不是鼓励大家自行抓药服用。如果有怕冷、没精气神等不适,需要找专业医生面诊,开出适合自己的调理方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,配资平台开户炒股,重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