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提到中医脉诊,很多人会觉得“摸脉像猜谜”,其实脉象里藏着身体最直白的健康提示。今天就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话,聊聊最常见的“无力类脉”——简单说就是摸起来“没劲儿”的脉,帮你轻松get身体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 先记住3个超实用原则,看懂脉诊不费力: 1. 抓关键特征:摸脉主要看4点——脉的位置(浮在表面还是沉在深处)、力度(有力还是没劲儿)、形状(粗还是细)、节奏(快还是慢),抓住一个不同点就能区分;2. 结合身体感受:脉象要和自己的不舒服对应,比如同样是“没劲儿”的脉,要是怕冷可能是阳虚,要是口干可能是阴虚;3. 口诀帮你记牢:最后会给大家总结一句好记的口诀,看完照着对,轻松不混淆。 一、6种“无力脉”,对应不同身体状态 “无力类脉”的核心感觉是:摸手腕时,脉搏跳得软趴趴、没力气,多是身体气血不够、阴阳虚损的信号,具体分6种,看完你也能初步判断: 1. 虚脉:单纯“没力气”,没其他毛病 - 怎么摸:轻按、中按、重按,脉搏都没劲儿,但位置不深不浅,形状也不细,跳得很规律;- 身体提示:平时容易累、说话没力气,可能是气虚或血虚,比如蹲久了站起来头晕,就可能是这种脉。 2. 弱脉:“沉在深处+细+没力气”,阳气气血都不足 - 怎么摸:得用力按到手腕深处才能摸到,脉搏细得像线,跳得还没劲儿;- 身体提示:特别怕冷、手脚冰凉,吃点凉的就拉肚子,多是阳气虚,比如冬天比别人穿得多还觉得冷,可能就是弱脉。 3. 微脉:“似有若无”,情况比较紧急 - 怎么摸:脉搏特别细、特别弱,轻按几乎摸不到,重按也快没了,跳得可能还不太规律;- 身体提示:这是身体“元气大伤”的信号,比如大病初愈后特别虚弱,或者平时总觉得喘不上气、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,要多注意休息和调理。 4. 细脉:“细得像线,但有力”,多是阴血不够或湿气重 - 怎么摸:脉搏细得像头发丝,但跳得很有力,位置可深可浅,节奏也整齐;- 身体提示:如果平时容易头晕、脸色苍白,可能是阴血不足;如果总觉得身体沉、没胃口,可能是湿气重,比如下雨天会觉得更累。 5. 濡脉:“浮在表面+细+没力气”,多是气虚或湿气重 - 怎么摸:轻轻一按手腕表面就能摸到,脉搏细且没劲儿,重按反而更弱;- 身体提示:平时容易感冒、出汗多,可能是气虚;如果还觉得肚子胀、大便黏马桶,就是气虚加湿气重,比如夏天吹空调多了就容易这样。 6. 散脉:“浮在表面+散+没根”,元气快“跑”没了 - 怎么摸:脉搏浮在表面,摸起来散漫不集中,跳得没规律,稍微用力按就摸不到了;- 身体提示:这是很危险的信号,说明身体元气快耗尽了,比如老人临终前或长期卧病在床的人,出现这种脉要及时就医。 二、记牢这句口诀,6种脉再也不混淆 浮细无力是濡脉,沉细无力是弱脉;细而有力为细脉,无力居中是虚脉;似有似无称微脉,浮散无根散脉危。平时摸自己手腕时,对照口诀比一比,就能大概知道身体的“虚”在哪里。 三、“虚”了该怎么补?看这5种情况 知道自己“没力气”是哪种脉后,对应调理更有效,核心原则是“缺啥补啥”: 1. 气虚:总累、没力气,就补“气” - 常见表现:说话声音小、稍微动就喘、容易感冒、舌头颜色浅;- 怎么补:多吃山药、黄芪、小米,平时可以用黄芪泡水喝,少熬夜、少劳累。 2. 血虚:头晕、脸色差,就补“血” - 常见表现:脸色苍白或发黄、头晕眼花、失眠、嘴唇和指甲盖发白;- 怎么补:多吃红枣、桂圆、菠菜、猪肝,煮点当归红枣茶喝,别过度节食。 3. 阴虚:口干、怕热,就补“阴” - 常见表现:手心脚心发热、晚上出汗(盗汗)、口干咽燥、舌头红且没舌苔;- 怎么补:多吃银耳、百合、梨,少吃辣椒、火锅等上火的食物,别熬夜。 4. 阳虚:怕冷、手脚凉,就补“阳” - 常见表现:特别怕冷、手脚冰凉、大便稀、舌头颜色浅且有白苔;- 怎么补:多吃生姜、羊肉、韭菜,冬天可以喝羊肉汤,少吹空调、少吃冰饮。 5. 脏腑虚:哪个部位不舒服,就补哪个“脏腑” - 比如:总觉得腰酸背痛,可能是肾虚,多吃黑豆、枸杞;没胃口、肚子胀,可能是脾虚,多吃南瓜、山药;总咳嗽、气短,可能是肺虚,多吃银耳、莲子。 其实脉诊不是“玄学”,而是身体最真实的“健康语言”。今天分享的“无力类脉”,就像身体在说“我累了,需要补一补”。大家平时可以多摸自己的脉,结合身体感受对照看看,就算不懂医,也能及时发现身体的小问题~ 如果觉得有用,欢迎转发给家人朋友,一起学会“读懂”自己的身体~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,配资平台开户炒股,重庆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